1、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
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,但由于雙方世仇,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。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,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,直到殉情。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。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,就是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,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,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。
2、從衆現象
一則笑話這樣說到:一日閑逛街頭,忽見一長隊綿延,趕緊站到隊後排隊,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。等到隊伍拐過牆角,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,才不禁啞然失笑。這就是從衆鬧出的笑話。從衆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,而向與多數人一緻的方向變化的現象。用通俗的話說,從衆就是“随大流”。可以表現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對占優勢的行為方式的采納,也可以表現為長期性的對占優勢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接受。
3、暈輪效應
許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,比如長相啊,歌聲啊,于是就不顧一切模仿明星的行為,搜集他們用過的一切東西。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在作怪。暈輪效應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,即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的或壞的印象後,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。平時說的“愛屋及烏”就是暈輪效應的一個突出表現。
4、鲇魚效應
水池裡養着一群魚,由于缺乏外界刺激,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,容易死亡。漁民偶然把幾條鲇魚放在這群魚裡,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:由于鲇魚喜歡擠來擠去,整個水池裡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,所以漁民喜歡放幾條鲇魚在裡面增加全體魚的活力與壽命。
在經濟、文化等活動中引入競争機制,也會産生鲇魚效應。
5、馬太效應
《聖經·馬太福音》有這樣一則故事:一個富翁給他的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去做生意。一年後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們各自賺了多少,其中第一個人賺了十錠,第二個人賺了五錠,最後一個人用手巾包了那錠銀子,捂了一年沒賺一個子兒,這位富翁就命令後者把那錠銀子交給賺錢最多者。該書第二十五章說:“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。”1973年,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:“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,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。”莫頓将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“馬太效應”。